……流亡意味著將永遠成為邊緣人。……不能跟隨別人規定的路線。  ——薩依德《知識份子論》

這讓我想到最近獨到的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在《誤讀》一書中的〈寫給兒子的信〉這篇文章,文中寫得頗令人玩味,開頭是這樣說的:

「親愛的史蒂芬諾:
聖誕節轉瞬將至,不久市中心各大商店就會擠滿興奮的父親,表演他們年度例行的虛偽慷慨,樂不可支地等著為自己——表面上假裝是送給兒子——購置心愛的電動 火車、木偶劇場、弓箭與箭垛……(略)但今年我只能旁觀,還沒輪到我,因為你還太小……(略)我只好等待,再熬過兩年,頂多三年、四年,就輪到我了;母親 主導的教養階段將成過去,泰迪熊治權沒落、敗亡,聖潔甜美的父權暴力即將接手,我就可以開始塑造你公民意識。到時候,史蒂芬諾啊……
到時候,你的禮物會是槍。雙管獵槍。連發手槍。輕機槍。機關砲。火箭砲。軍刀。……(略)總而言之,全是武器。許多的武器。這些,兒子,即將成為你耶誕節的重頭戲。」

我 發現大部分的電玩遊戲都是打打殺殺,甚至相當血腥暴力。妻一見打鬥射擊場面就會說:這是你們男生的遊戲。她指的只是一些很「中庸」的戰爭打鬥(如星際大 戰)畫面,還不是那種鮮血頭顱滿地縱橫的遊戲(好像一些很有名的遊戲都是這樣,我買PC顯示卡時有送幾種遊戲試玩,其中像什麼「BUNS」與 「SERIOUS SAM」,血腥得讓我實在玩不下去)。正如安伯托.艾可意有所指的,這些「遊戲」滲透許多性別種族等等的理所當然,除了虛擬與宣洩外,可能也會有觀念上的 深植吧!
安伯托.艾可前文最後寫到:「親愛的史蒂芬諾,……(略)你會發洩一大堆的童稚的精力,你的觀念會有點混淆,但漸漸的你就會發展出若干信 念。然後,等你長大成人,你就會相信,一切無非是童話故事……(略)說不定因為你對童話故事確立了批判的態度,你將學會生活在現實之中批判現實。」
難道,在戰爭(打鬥)遊戲中,也會有批判的可能嗎?人,可以這麼「清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