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意味著將永遠成為邊緣人。……不能跟隨別人規定的路線。  ——薩依德《知識份子論》

有人說,凱斯‧傑瑞特(Keith Jerrett, 1945-)不只是神童,而是神嬰。他三歲便能演奏音樂,七歲就已舉行古典樂獨奏會,並發表自己的創作曲。除此之外,他的天才還包括在鼓、電顫琴與高音 (soprano)薩克斯風等方面,可說是少見的音樂奇葩。傑瑞特早年即和管絃樂團巡迴演奏,並於柏克利音樂學院受過正統爵士樂訓練。儘管他在許多方面都 表現極為早熟的天份,但他近年來的錄音卻散發出某種大器晚成的味道,尤其是他的三重奏作品,隨著歲月的增長愈見深刻,並且愈加憾動人心。


年少的傑瑞特受人矚目主要是他古典鋼琴的天份,一直要到1965年與亞特‧布萊基(Art Blakey)的爵士使者(Jazz Messenger)樂團合作後,這一位音樂神童才受到爵士樂界的注意。1966年傑瑞特加入了查爾斯‧洛伊德(Charles Lloyd)四重奏,那時候他才二十一歲,而且在1969年開始自組三重奏,並於七○年代初始和邁爾斯.戴維士(Miles Davis)早期的融合(fusion)樂團共事過一陣子。在和邁爾斯合作期間,他發現到邁爾斯音樂的侷限,並對電子樂器漸感厭惡,覺得電子音樂潛藏著某 種危險性,於是不久後就與融合樂劃清界線,並且回歸到傳統樂器的演奏。


傑瑞特的天賦異稟,往往使他能迅速吸收爵士前輩鋼琴手如亞特‧泰坦 (Art Tatum)、巴柏‧鮑爾(Bud Powell)、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等人的精髓,並將之轉化成為自己的音樂資產。七○年代中期,他為ECM灌錄了一系列鋼琴獨奏專輯,大都是音樂會現場實況錄音。同時期並與挪威 薩克斯風手揚‧葛巴瑞克(Jan Garbarek)等歐洲樂手合作的『My Song』與『Belonging』等專輯,專輯中的作品完全來自於傑瑞特的創作,這些作品為他開啟了古典樂之外的另一片演奏與創作的天空。


或許受古典樂的長久薰陶與灌養,曾經於吵雜喧囂的俱樂部演奏過的傑瑞特,之後就堅持必須在安靜的場所表演。也由於他的不斷嘗試與漸受歡迎,爵士樂於是發展出 另一條「高階」的路線。就這方面來說,傑瑞特可說是將爵士樂從酒吧、俱樂部等吵雜的場所帶往溫雅幽靜的音樂廳的樂手,而且可以說相當的成功。除了1975 年在德國科隆的現場演奏錄音(The Coln Concert)據說是有史以來賣得最好的鋼琴獨奏專輯之外,傑瑞特在世界各地的演奏也大都受到眾多樂迷的喜愛。

八○年代起,傑瑞特迅速 地成為廣受喜愛與影響深遠的現場演奏鋼琴手。他的獨奏往往全然的即興,不但沒有任何樂譜,而且完全以空白的心靈開始。通常在演奏之前,當他坐在鋼琴椅上 時,對自己會彈出些什麼絲毫沒有概念,就這樣任憑情景與感覺走,讓觀眾親眼目睹一場臨場創作的過程與演出。除了才氣洋溢的鋼琴技巧外,傑瑞特更在乎旋律意 念的流動與深刻的情感發抒。1970年在接受爵士雜誌(Jazz Magazine)訪問時他就強調抒情(Lyricism)的重要性,他認為抒情是音樂的源頭與歸宿的所在,一個樂手心中如果缺乏抒情的旋律感,即使學了 再多的技巧也無法進入真正的音樂殿堂。

傑瑞特的音樂可以說是狂喜的即興與古典樂浪漫派抒情的結合,這種個人獨特的風格在他與 ECM的合作中自由地流露無遺。不管是獨奏或與小樂團的合奏,演奏中的傑瑞特總是時而低吟時而吶喊,時而哼唱時而狂嘯,再加上他那強烈的肢體語言與誇張的 面部表情,以及優美動聽的琴聲,甚至偶爾還會來一段高音薩克斯風的演出,這樣「精彩」的演出總使得他的演奏會多了許多的戲劇效果與可看性。對於這一點,嚴 苛的批評家多半有話要說,他們覺得傑瑞特常以煽動的手勢或預先安排的姿勢來引起觀眾的反應,尤其在他的音樂較弱時,似乎更集中於這樣的表演。說明白點,是 指傑瑞特的肢體動作目的在於轉移觀眾的注意力以掩飾他音樂上的弱點,這樣的作為使得他的演奏形式凌駕於音樂的實質內容。

1983年傑瑞特 與貝斯手蓋瑞‧皮卡克(Gary Peacock)、鼓手傑克‧迪強內特(Jack DeJohnette)所組的三重奏首次在ECM錄音,之後此一「鐵三角」不斷地於各大音樂廳巡迴演奏並灌錄唱片。多年前我曾於電視上看到傑瑞特三重奏在 日本的戶外現場演奏,印象至今仍然深刻而鮮明。那時的我對爵士樂還相當陌生,但已被那種將整個身體與心靈融入音樂的演奏方式所迷醉。我的第一片CD也是他 們在1993所錄製的『Bye Bye Blackbird』,是為紀念爵士樂前輩邁爾斯.戴維士去世的專輯,封面上邁爾斯的背影所形構出的意像,令人若有所感。一直到現在,在傑瑞特的眾多作品 中,我還是特別喜愛他的三重奏,尤其在獨處的時候,感受那自由的鼓、扣人的貝斯、以及抒情的鋼琴,種種的情感與思緒隨著音符總是不斷地串起、散落。

在傑瑞特的演奏中我們其實可以感受到音樂分類界線的模糊。1985年之後,傑瑞特已固定在即興獨奏、爵士三重奏、以及古典音樂之間自在地遊走。他對於巴哈 (J. S. Bach)或蕭士塔柯維奇(D. Shostakovich)等古典作品的詮釋也頗受好評。他的鋼琴即興獨奏,曲風包括福音、藍調、古典、鄉村甚至自由爵士(free Jazz)等等,極為混雜,常會讓爵士樂迷產生困惑:這是爵士樂嗎?然而嚴格說來,爵士樂並不是一種樂風統一的音樂,而是由眾多音樂類型(如Swing, Bebop, Free Jazz, Fusion...)與樂手(如Charlie Parker,Billy Holiday, Miles Davis, John Coltrane... )所匯流而成,爵士樂迷大可不必扮演音樂警察的角色,而欲將傑瑞特逐出爵士樂的殿堂。誠如『認識爵士樂』(Jazz For Beginners)作者朗‧大衛所說:「如果爵士樂的器量不夠大到能包容凱斯‧傑瑞特,那將是爵士樂的損失。」

傑瑞特是一個拒絕被限制 在某種音樂類型裡,並且不斷地擴展與發現自我的音樂創造者。許多人認為,如果李斯特(Franz Liszt)身處於這個時代,他也會類似這般跨越疆界自由地演奏。傑瑞特往往置外界的批評與眼光於一旁,而致力於深化與拓展音樂家個人潛能的自我認識,對 他而言,這樣的內省與探索較之於彈奏所有的曲調更能夠刻畫樂手的自我,並且也更能獲得深刻且不可磨滅的生命轉捩與心靈跡痕。

文臺 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