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不是有錢才做得了事情,沒有錢也可以做事情,這是我的行事原則。除了將公帑一分錢當兩分用之外,還要「無中生有」。所謂「無中生有」,是指將原本無用 的東西變成有用,來個「零加零等於一」:無用的溪水改用灌溉水,無用的溪石作為提防,而無事可做的士官兵則充當人力資源。
貧苦出生,努力向學
人 生能有幾個十年?作為民選地方父母官已屬難得,更何況一當當了十年,而且又是生命中最為精華的十年。四、五、六○年代的花蓮,可說滿目蒼夷,百事待舉。柯 丁選縣長任期橫跨此三個年代,任內上山下海,可以說是「全縣走透透」,在治水、交通、教育、醫療、都市計劃等等各方面都貢獻良多,為花蓮縣政奠定了許多良 好的基礎。
生於民國八年的柯丁選老縣長,七歲時就隨父親來到了花蓮。當時父親選擇「溝仔尾」安置,蓋了一間簡陋的屋舍,只有茅草蓋的屋頂,連牆壁 都沒有,比家徒四壁還清苦,颱風來時,常會看見鞋子在水上漂流。父親努力耕作了三年後,才在廣東街蓋了一間足以遮蓋風雨的房子。柯縣長小時候曾在溝仔尾 「鴨母頭」養鴨母,撿鴨蛋,享受鄉野的童趣,生活很苦但卻相當地快樂。柯縣長回憶說:「我從小是吃蕃薯粥長大的。吃飯時父親總是將蕃薯撿來自己吃,而把米 多的蕃薯粥給我吃。」言語中透露著感恩的心情。
柯縣長小學就讀於花蓮港公學校(「公學校」為日據時代專收台灣人的初等教育學校,專為日本人設立的 為「小學校」。花蓮港公學校所在地即現今的明禮國小),和黃福壽縣長不但是同學,而且兩人還共用一張桌子上課。六年畢業後繼續讀高等科兩年,再讀花蓮港夜 間中學兩年,都以成績第一名畢業。初中求學期間,曾賣過木屐、拉過三輪車,並曾在自動車(汽車)店當助手,不但要煮飯、掃地還要兼洗廁所,但也學得了開車 的技藝。在這一段時間之中,也曾在花蓮壽豐糖廠當過臨時工半年,成長的路途可說相當艱辛。
初中畢業後,柯縣長轉往日本求學。剛到日本時,柯縣長白 天就讀於福岡縣豐國中學(高中),晚上則到報社打工燒火爐,或清晨起床送報紙,一天要送四百份的報紙,終在艱困的環境之中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日本福岡縣 豐國中學每年都會送一枝鋼筆給第一名的畢業生,柯縣長就擁有這樣的一枝代表榮耀的鋼筆。原本第一名畢業可保送當時的「滿州」哈爾濱大學電機系,但因母親反 對讀理工而作罷,於是努力考大學醫學系,終於十分難得地考取了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的醫學部專科,繼而在日本國立鹿兒島大學取得醫學博士的學位。
光復之後,約莫民國三十六年七月間,柯縣長自日本歸台,回花蓮擔任鐵路醫院婦產科與小兒科主任醫師。民國三十八年轉至鋁廠花蓮醫院擔任院長,其間同時在省立花 蓮高中擔任校醫兼教員,也兼辦基督教門諾診所(MCC)一段期間。民國四十七年轉往政界發展,當選花蓮縣議會議員並兼議長之職務,四十九年更當選第四屆縣 長並連任一屆,共兩任八年(民國四十九年至五十七年)。民國六十三年至六十五年間,因當時黃福壽縣長至鋁廠當董事長,省府於是派時任省府委員的柯縣長回花 蓮代理了兩年的縣長。兩任民選加上兩年代理,作為花蓮地方父母官足足有十年之久。除了地方官外,柯縣長還擔任過台灣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長、省都市計劃委員 會主任委員、烏腳病防治中心主任、行政院顧問等職務,民國七十三年才從政壇退休。
縣長十年,篳路藍縷
柯縣長十年主政期間,主要的政績有下列五大要項:
一、治山防洪,恢復耕地:
日據時代由於砍伐大量的木材輸回日本,造成花蓮山區土石遭受破壞,河流沿岸河水氾濫,滿目瘡夷,木瓜溪、萬里溪等河域都是一片砂石,無法作為耕地使用。從花 蓮市要走到富里、光復一帶必須「騎牛過溪」,因為無路無橋可走,只能牽著水牛涉水過溪。因而,擔任縣長首要工作就必須治山防洪,在艱困的環境與拮据的經費 下「無中生有」,開發新生地作為耕作用地,生產作物以豐厚民生。柯縣長說:「我認為不是有錢才做得了事情,沒有錢也可以做事情,這是我的行事原則。除了將 公帑一分錢當兩分用之外,還要『無中生有』。」所謂「無中生有」,是指將原本無用的東西變成有用,來個「零加零等於一」:無用的溪水改用灌溉水,無用的溪 石作為提防,而無事可做的士官兵則充當人力資源。
有了這樣的構想,柯縣長於是和美援單位的美國朋友富雷里商量討論,提議將防治河川多出來的新生地 分給做提坊的阿兵哥,以作為報酬。於是東部開發計劃就這樣規劃出來,完成後東部地區一共築了三十公里長的堤防,並增加了約莫一萬甲的耕地,其中花蓮縣佔 五、六千甲。如此,不但解決了洪水的禍害,花蓮還因而多出許許多多的新生耕地。後來每位官兵大約可分到四、五分地,作為養家餬口的基業。而現今壽豐一帶的 大學用地也是這樣開發出來的,否則洪水一來四處竄流,土地根本無法利用。
二、翻山越嶺,開路造橋:
光復初期,豐濱一帶山區坎坷, 根本無路可走。柯縣長說,那兒有一處跳崖,要通過必須用跳的,跳不過就會跌下去,叫做「親不知子崖」,因曾有一位母親帶著孩子翻山越嶺,到此一斷崖時,小 孩失足掉了下去。所以說,那裡常有因為行路艱困而失足落海的事件發生。而且,居民種的米因運輸困難價錢不到七成,而民生物資則由於必須經由人力一擔一擔挑過,物價因而高出花蓮市許多。同樣的勞力,收穫卻不到一半,居民生活十分困苦,常借高利貸,都是因為沒有路可走。有鑑於此,開一條通達花蓮市的海岸路成為 相當迫切的需要。為了開闢海岸公路,柯縣長於是亟力申請美援單位的經費補助。這時有消息指出,美援結束前有七億元留下,唯須趕快提出計劃爭取經費。柯縣長 聞訊火速地完成開路計劃,送達上級單位,不料卻遭農林廳反對,說沒有經濟價值。柯縣長於是又帶美援單位與農林廳等人士實地勘查,力促海岸公路的開發。他笑 著說:「人家過年我過溪。」因為過年期間常因下鄉看病或勘查造路而犧牲假期。終於在柯縣長積極爭取下獲得一億元的經費補助開闢海岸公路。有了這筆經費,加 上柯縣長一分錢當兩分用的用錢哲學,除了造成了海岸公路外,還鋪設了花蓮大橋、大港口長虹橋,更得以開拓花蓮境內許許多多的道路。柯縣長說:「我是艱苦出 生的,懂得一分錢當兩分用的道理。所以請我柯丁選當縣長是最划算的。」
三、教育:
在教育方面,柯縣長上任的首要工作即是蓋學校。 由於看見孩子們沒有地方可以讀書,柯縣長因而在任內爭取了省府的補助,並促成議會同意,加上地方人士出錢出地,如此三對等(省府、縣府、地方各三分之一) 蓋教室,一共蓋了四百八十多間的教室。除了蓋許多學校,完成硬體設施之外,柯縣長最滿意的成就在於學校人事制度的建立。以往,教員常因勾心鬥角而顯得相當 不安定,弄得人心惶惶,無心教學。柯縣長規定教員先調後派,先在現有人員上做調動,缺額再做新派任,將調派規則制度化。另外,有鑒於教務主任常想盡辦法要 拉校長下台,以下剋上,方便自己繼任校長職位,搞得學校內部雞飛狗跳,鬥爭得相當嚴重。柯縣長於是規定教務主任不能任本校校長,而且教務主任升遷他校校長 時還必須經過校長的同意。如此一來,便大幅消除學校長官間的緊張關係,使得教員得以和諧相處,也消除許多派系的利益掛鉤。最後是國中校長的派用:由於任期 內適逢九年義務教育初始,在國中校長任用上,柯縣長從不任用私人,反而是拜託人才回鄉做事,如楊守全校長,是柯縣長那時在文大任副教授時從台北請回來的人 才。另外像吳水雲縣長也是當初請回來到美崙當校長。那時候,由於縣長能任命的除縣府員工外就是教員,所以往往都是用教員當助選員,或在選上後任用派系人馬 擔任教職以供酬賞。可柯縣長任內,從未用教員做助選員,人事也從未用私人,公務與教職無不秉持「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原則,為地方舉才做事。他說:「這 是我用心做的一件事,那時沒有所謂的柯丁選派。」
四、都市計劃
柯縣長表示,以往省府二十二年中只做了十九個都市計劃,但在他三年 建設廳長任內計劃了約兩百個都市計劃,並完成一百五十多個鄉鎮都市計劃。而就因為有當時的基礎,在他回來代理縣長期間,花蓮才有都市計劃的藍圖。由於在早 期根本沒有什麼規劃,常常人們蓋了房子後政府才說要開路,亂成一團,使得老百姓無所適從。那時許多人民的房子因此被拆,哭訴無門。面對以往花蓮市都市計劃 的混亂,柯縣長總是大刀闊斧一條路直直劃下去,未因派系利益糾葛而瞻前顧後,使得都市計劃變得歪七扭八、慘不忍睹。另外,美崙的都市計劃是全省標準的計 劃,但卻久久不能通過。柯縣長回來代理期間,因任過台灣省都市計劃委員會主任委員,在省府擁有許多人脈,幾經協調才獲得通過。再如新車站工程發標,三百七 十萬兩年卻標不出去,因為通常總是須標三次,然後再由派系「搓湯圓」。柯縣長回來代理後斬釘截鐵地說:「哪有這回事,我絕不搓湯圓。」於是決定一次決標, 表明了地方若不做就找榮工處做。而且決標後工程款只用了兩百六十萬,剩下的一百一十萬還撥為污水下水道工程之用,充分展露其「一分錢當兩分用」的行事作 風。
五、醫療衛生:
因柯縣長本人是醫師,因而在縣長任內特別注重醫療衛生,常常背著藥包跋山涉水下鄉義診。在擔任縣長之前除當過 鋁廠醫院院長之外,還兼辦基督教門諾山地免費診所(MCC),後來自己又開辦了生生醫院(貧民診所,民國四十七年至七十三年)。在此期間,柯縣長配合省 府、美援或世界衛生組織(WHO)、紅十字會等的醫療服務主要有七大項目:
(一)瘧疾(Malaria)的治療與防護。主要工作為供給Parululin與Rockphepler藥品與噴灑D.D.T.消滅病媒蚊。此項工作因省府配合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省施行後已徹底滅絕。
(二)檢驗與驅出蛔蟲、十二指腸蟲、條蟲等體內寄生蟲,並教育民眾注意環境的清潔與衛生。
(三)砂眼的治療,即提供Telamycin眼藥膏與抗生素給患者。此項工作配合學校進行防治,後已大有改善。
(四)免費供應牛奶與多種維他命,分配山地鄉居民,以避免營養失調造成的疾病,如口角炎等。
(五)肺結核病的X光檢驗與治療。爾後並成立「加禮宛山地結核病醫療中心」,防治肺結核病成效顯著。
(六)頭蝨、頭癬、膿痂疹、疥癬等皮膚病的治療。
(七)婦孺衛生教育。包括免費接生、婦孺衛生教育、小兒衛生及預防接種與免疫等工作。
關於婦孺衛生,柯縣長特別指出,早期山地鄉幼兒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五十,主要是生產時分娩工具不潔,衛生不佳感染了破傷風,或營養不良抵抗力弱,再加上罹患痲 疹,才會造成如此高的死亡率。為了遏止此一高死亡率,除以教會為中心辦理婦孺衛生養成班之外,柯縣長還成立「瑪利亞山地產院」從事原住民免費接生工作,由 柯夫人柯李珠玉女士負責院務(瑪麗亞產院後來轉由基督教芥菜種會經營,再轉隸現今的基督教門諾會轄下),曾經一天接生達七人之多。此外還辦理山地助理護士 訓練班(即現今門諾醫院護士班之前身),培養助理護士,以減少分娩時的感染,期能降低嬰兒死亡率。另外,最令柯縣長印象深刻的行醫事件是:曾經在富里幫一 對肚子相連,兩人共用一個肚臍的雙胞連體女嬰做切割手術。手術成功後這對雙胞胎姊妹因而成了他的乾女兒,當說到這裡時,柯縣長不禁流露出一絲溫馨的眼光。
花蓮景物,充滿回憶
柯縣長十年任期之間從不曾住過公家宿舍,公家的縣長公館只用於招待來賓之用,自己則住在小小的診所裡,生活簡單而樸實。有一次,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先生至 花蓮巡視木瓜溪河堤工程時,曾順道至「生生醫院」看視裡頭的病患。因柯縣長家居和診所一起,狹小而簡陋,房間和客廳並未隔間,為了讓來訪的長官不至於看見 簡陋的房間,柯縣長於是在中間用一塊布遮蓋住,以讓客廳看來較為整齊一致。這一塊擋在兩室之間的布因而被經國先生笑稱為「中央黨部(擋布)」。此一插曲至 今仍深深烙在柯縣長的腦海,久久難忘。
民國七十三年,「生生醫院」失火,院舍全毀,財物損失逾一千五百萬,不但柯縣長多年的心血付諸一炬,厄運也 跟著一個接一個地來。由於任縣長期間清廉有守,至今花蓮沒有一塊地是屬於柯縣長私人的,只剩一間「沒天沒地」的公寓可住。講到落寞處,柯縣長不禁深有所感 地說:「醫院失火後,我是人亡、家破、財失!」
如今,年已八十歲的柯縣長在日本兒子的診所幫忙看病,偶爾在美國幫忙開割草機,割割子嗣居家旁的草 地,如此四處漂泊,可偶也會懷念故鄉花蓮的人事與景物。他說:「花蓮充滿了我幼時的回憶。」偶回花蓮期間,他除了期勉花蓮的青年學子能勤奮讀書,貢獻社會 之外,也殷盼縣民能選出節省公帑的父母官為民做事、建設地方,和諧團結不要搞派系。他特別強調:「我愛花蓮,花蓮是大家的花蓮,大家必須團結。」畢竟,花 蓮才是他的家鄉,這裡不但充滿著他的回憶,也是他的生命得以彰顯意義的地方。他說,他現在特別喜愛花蓮音樂前輩郭子究先生的作品「回憶」這一首歌,因為回 憶,對至今身在海外的柯縣長來說,是最真實也是最美好的。
山地醫療的播種者:柯縣長與早期山地醫療巡迴
時約民國三十九年,基督教門諾會派何思醫師(Dr. Hess)到花蓮,克難地以花蓮教會牧師館充當診所免費看病,稱為「基督教門諾診所」(MCC, Monneit Christian Clinic),同時並組成基督教門諾會山地醫療巡迴隊,於山地鄉巡迴免費看診。那時柯丁選醫師才剛回鄉在鋁廠花蓮醫院當院長,並同時在花蓮高中任校醫並 兼任教員,基於回饋鄉里、救世為懷的心情義助門諾,除於兼辦MCC外,還加入山地醫療巡迴隊到偏遠山地鄉為原住民做巡迴醫療服務。柯醫師指出,早期山地醫 療巡迴隊只有一部Doge-Wagon巡迴車,加上少許工作人員,上山下海四處巡迴醫療,可說人員與經費都相當拮据。山地醫療巡迴隊服務的地區主要在於秀林、萬榮和卓溪三個山地鄉。巡迴隊每到一個村落,通常會在當地借住三、五天,晚上並和當地居民座談,提供醫療訊息與衛生教育工作,次日從事診療、驅蟲以及 作一些小型手術。所謂「小手術」,主要是指拔牙之類的診治,以瞬間解決患者的疼痛。原本山地醫療巡迴隊預計實行一年,可是半年後因巡迴車拋錨在和平附近, 所以後來只實施半年,後半年期間只於牧師館定點免費幫山地鄉原住民看診,一直到許久以後才又恢復山地巡迴醫療。
何思醫師來花蓮一年後回美,交付美金一百元給柯醫師,希望他能繼續為原住民免費醫療,柯醫師也義不容辭一口答應。到了第三年,基督教門諾會本想將醫療隊交付馬偕醫院接辦,可當時馬偕醫院派 一位得姑娘來看臨時診所,覺得太過簡陋而拒絕,於是託請柯醫師繼續接辦下去。花蓮大地震那年,門諾會派恩格爾醫師( Dr. Emgle)來鋁廠醫院當醫師,並接辦基督教門諾診所(診所後來已從牧師館遷至鋁廠醫院裡的一間小診療室)。其時柯醫師也繼續兼任看病的工作,曾經一天最 高可看兩百個病人。兩年之後恩格爾醫師期滿歸返,基督教門諾會因而再度以美金一百元月薪聘請柯醫師兼任門諾診所主任一職,如此又過了一年七個月,因為基督 教門諾會有意結束門諾診所,柯醫師於是卸下門諾診所職務,自己在美崙開了一家「生生醫院」貧民診所,時為民國四十七年。後來門諾會變更計劃,欲將門諾診所 擴大成醫院經營,只是柯醫師私人診所已開,無法兼顧兩邊,門諾會於是派布勞恩醫師( Dr. Braun)來花蓮開辦了現今的門諾醫院(MCH, Monneit Christian Hospital),而牙科則由庫妮修女( Sister Kuni)開辦。民國四十七年後,柯醫師逐漸往政界發展,於其縣長任內,也曾大力地給予門諾會興辦醫院許多土地上的幫助,可說是花蓮早期山地醫療的播種 者。